有很多业界的朋友跟我诉苦,学员的练习不主动,孩子不守纪律;
听起来好像都是实情,也是很多老师和教培机构面临的问题。
1
我们知道,任何一个问题,我们都可以不同的角度找原因。
比如,孩子的轮滑兴趣不能延续,
可以从他自身上找原因,是他自己对轮滑没天赋;
可以从他父母身上找原因,让他的练习间断了,从而失去兴趣;
甚至可以从星座、血型上找原因,他不适合这样的运动;
可以从教练身上找原因,这个教练没方法;
可以从教学体系上找原因,这个教学或教培机构没有兴趣养成的系统机制;
也可以从教学或教培机构的发展阶段找到原因,虽然有兴趣养成机制,但还没有形成养成环境;
这么多的原因,都能在某些程度上解释到问题。
但我们也不能否认,有些“解释”比另一些“原因解释”更深刻、更触及本质。
2
语言学家史蒂芬说:“好的研究,往往简洁、有更高的普遍性、处于因果链初期,而且,更接近物理和数学法则的不可还原性。”
越在源头的原因,往往越是那些基本和基础的、简单的道理。
比如,一个轮滑兴趣不能持续,
大多数人从现象上分析,就会在提高兴趣的现象上下功夫,变换游戏或是增加道具,最后的结果是游戏越来越多,道具越来越多,轮滑兴趣的本身也没有得到持续;
如果从更基础的心理学上来分析,兴趣的持续,来自于不断的成就感,那么研究方向就变成了在轮滑中怎么定任务和怎么样加强反馈等。
有太多时候,问题之所以复杂,往往是因为我们身处其中。
如果可以尝试从更高维度俯视问题,往往能够化繁为简。
顺着现象找答案,当然是容易的,可是,也很容易是肤浅的、流于形式的,
总是被这些看得见的现象主导着,很容易陷入各种细节之中看不清方向。
而真正的答案往往不在看得见的现象层。
如果我们能从现象出发,继续追问问题存在的前提,从更基础、更基本的因素入手,反而能看到背后真正起作用的“结构性力量”。
3
不同的领域里有不同思维层次的模型,留心积累就能掌握很多高维打低维的思路。
怎么在学员和家长认知层次上得以改变,我们可以从四个认知层次进行分析。
在各种模式中,有一个特别实用——“商业—技术—科学—人文”模式。
可以把所有事物的发展分成四个认知层次:
最顶层的是人文思维,往下依次是科学思维、技术思维、商业思维。
如果一个人停留在商业思维,他就看不到技术的演变;
如果一个人只有技术思维,他最终会对技术的发展走向感到迷茫;
如果只有科学思维,就无法探寻科学本身的意义,这时就需要人文思维。
而只有加上人文思维,我们才能形成正确的、完整的认知架构。
比如还是刚才那个问题,孩子不能持续轮滑兴趣:
在商业思维的人,面对这个问题,基本从利益出发,只要能解决眼下的兴趣,达到收钱的目的即可。
所以想法上是做什么样的趣味活动,送什么样的小礼物等;
上升到技术思维的人,面对兴趣这个问题,基本从技术出发,怎么样让学生提高技术,然后去考级、比赛,
依然是从外部的技术证明,达到让学生持续兴趣的目的;
上升到科学思维的人,面对兴趣这个问题,会从课堂本身出发,怎样用科学的上课方式方法,持续学生的兴趣,
比如任务体验教学体中让学生通过适当的“任务”,不断挑战、完成、反馈,让学生得到轮滑体验,从而产生兴趣;
到了人文思维的人,面对兴趣这个问题,会从组织环境去研究,
包含了哲学,美学等,在科学上沉淀,在人文上指引,让孩子融入组织环境,得到熏陶。
这也是我们最终的研究方向,通往“大道至简”的道路,用“少”的框架整合跨学科思维模型带来的“多”的洞察力。
四个层次,也可以认为是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,入乡随俗,自然成长。
创业项目群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sum5080 备注:小项目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xfxq.cn/662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