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主创团·翘翘妈
周末约朋友喝茶,问她最近孩子怎么样,不料戳中了她的痛处。
今年她儿子将近上初三,学习压力大。
前天晚上,本想着他要手机查习题的解答思路,就准他多拿一会,约定好时间就还回来。
结果到点找他要,他非但不肯还,还嘟囔着:别人都有手机,就我没有,太没面子!
朋友有点诧异,之前都没听儿子提过他想要一部手机。
忍不住多问了一句“你想要手机干嘛”,却被儿子推出门外,还一脸不耐烦:
“不想跟你说了,你出去出去。”
第一次被儿子这么对待,朋友当场懵圈,老公闻讯而至,不安慰几句还落井下石:
“儿子怎么这个态度啊,一看就是你平时没好好教他,搞得他连你都不尊重了。”
朋友本来心情就很难受,还被老公指责,好几天都没缓过劲来,根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。
“为了儿子我放弃了多少东西,结果却换来儿子的嫌弃,没人理解,没人心疼,你说当个妈怎么那么难?”
听完她的分享,我陷入一阵沉思:
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妈妈,太不容易了。
孩子不好管,另一半还要说是她教得不对,有谁能真正明白她的委屈呢?

孩子一叛逆
妈妈一夜间成为罪人
《超级育儿师》里有一个“暴力家庭”,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。
儿子辰辰个性暴躁,妈妈说什么他就顶什么。

写作业也很不专心,一会玩电脑,一会看iPad,完全不把妈妈的催促当一回事。
看到辰辰这副吊儿郎当的样子,妈妈心急如焚,一直以来,辰辰的生活学习都由自己来负责,她实在无法忍受全职在家的自己,还搞不定一个孩子。
所以每每一想到自己的处境,以及丈夫长年不在家的缺位,她心里的无名火总被迅速点燃。
要是辰辰不按她的要求来,她要么打,要么骂。
结果情况愈演愈烈,渐渐长大的儿子完全不受控,面对她的失控情绪,甚至还会主动制作武器攻击她。

其实,妈妈何尝不怕儿子变得越来越叛逆,何尝不喜欢家里和和气气,没有争吵。
可她心里实在太累了,一个人照顾一个家,丈夫又帮不上任何忙,儿子的学习又成问题。
她能怎么消化,怎么淡定面对眼前的残局?
当着超级育儿师兰海的面,她无数次崩溃大哭,不断喊着“我讨厌现在的自己”。

或许在她看来,儿子的问题是她一手造成的。
但孩子的青春期叛逆,本就是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,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。
当他做事有自己的想法和计划,被外人过分干预时,很容易会出现这种“宣布主权”的行为。
换句话来说,大部分孩子的叛逆,错不在妈妈身上,而是他成长的标志。
也许教育的确有不完美的地方。
但一味将错误归咎到自己头上,认为自己是罪人,根本解决不了问题,反倒会陷入更糟糕混乱的自我控诉之中。
想应对孩子这个特殊阶段,妈妈要做的,是管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,尽可能保持理智和清醒,寻求科学和正确的方式来帮助孩子,解救自己。

教育出问题
冲到最前面的永远是妈妈
不知道大家发现没,一般是妈妈更注重孩子的教育。
豆瓣一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观察结论,发现她所在的群里,爸爸的占比极小,100:1。
据她小时候的经历,基本是妈妈在操心她的学习,而爸爸一开始都觉得没什么必要。

普通日常尚且如此,当孩子发生“异动”,有叛逆的苗头,最紧张的也一定是妈妈。
纪录片《镜子》中,16岁的家明辍学在家,爸爸恨铁不成钢,一口咬定是网络害死了儿子。
就算联系到特殊训练营,有专门的教官帮自己管教儿子,爸爸也不认为儿子的叛逆和家庭教育有关,一度拒绝参加家长课堂。

相比之下,家明妈妈显得积极许多。
没有推诿,没有仗着父母的权威自以为是,而是默默地思考心理咨询师所说的一切话。
甚至在爸爸执迷不悟,不愿面对教育失败的现实时,妈妈直言儿子的问题有一部分的确跟家教有关。

美国心理医师苏珊·福沃德在《原生家庭》中讲道:
“要祛除过去和现在的妖魔鬼怪,正视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。
一个人可能现在人格还不是非常健康,但他意识到问题的那一刻,就已经是在靠近了。”
每一个家庭都是从父母和孩子开始。
如果其中一环出了问题,谁都无法独善其身。
这时,最容易觉醒的妈妈,往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,一是打破原有家庭错误的平衡,二是极力唤醒其他人共同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和困境。
相比起敏感度不高的爸爸而言,她会更愿意改造自己,提升自己的成熟度和做事风度。
这是一种天生爱孩子的本能,也是妈妈的过人之处。

妈妈最需要的
真的是支持和理解
作家郝景芳说:
“现代社会往往鼓励母亲、赞扬母亲,却鲜少有人看到并理解女性的孤独和倦怠。
家庭内部的日常琐碎而反复,社会的压力无形而持续,而这些本不该由她们独自背负。”
大部分有问题的家庭,都有一种固定的模式:
缺位的爸爸+焦虑的妈妈=失控的孩子。
妈妈不是超人,她不是无所不能。
相反,感性的她之所以有时候情绪容易低落、崩溃或失控,不是她脾气不好,而是太累了。
即便她有时说“多希望回到没有孩子的日子”,可她内心深处并非真的这么想,而是希望能有人理解她的处境,给她多一些支持和理解。
《热锅上的家庭》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案例:
全职太太卡罗琳和16岁的女儿克劳迪亚关系十分紧张。
正值青春期的女儿叛逆难搞,整天脑子里想着乱七八糟的事情,还想过自杀。
丈夫大卫面对这样的处境一筹莫展,干脆以工作忙碌为借口逃避问题,结果问题愈发严重。
直到心理咨询师一步步引导,所有人才知道:
原来卡罗琳是把对丈夫的怨气发泄到女儿身上,每当她想和大卫吵,就下意识将矛头指向女儿。
“在这场婚姻里我有多孤单,多不快乐,多不被爱惜。”
发现问题后,大卫慢慢调整自己的态度,积极参与到家庭治疗中,尝试理解卡罗琳,卸下自己理性的面具,夫妻间的爱开始流动。
直到有一次,卡罗琳再次崩溃大哭,大卫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:
“你不需要做任何事,你陪着她,可以把手放在她肩膀上安慰她一下,就好了。”
一个简单的举动,很快平复了卡罗琳的情绪,俩人相约一起开车兜风,和好如初。
其实妈妈们的要求从来就不高,也不难哄。
就是希望不要把妈妈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,不要总是随意把各种各样的枷锁套在妈妈身上。
要知道,妈妈们也需要被爱滋养,被另一半好好地关爱着,守护着。
多一点点理解和支持,有时候,真能解决掉妈妈内心的坏情绪。
有人说,妈妈的心情,是一个家的晴雨表。
妈妈心情舒畅,愉悦快乐,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充满爱的温暖,和阳光一般的关怀。

妈妈们
你们也要学会爱自己
成为妈妈,是世界上最难的任务,没有之一。
很多时候,妈妈之所以陷入在自我苦恼中无法自拔,归根到底,就是没有活好自己。
在这里,很想抱一抱各位有相同经历的妈妈们,就算孩子青春期叛逆任性,丈夫没办法给予支持,也要想办法让自己活得轻松点,对生活多一点热情。
想要好好爱自己,妈妈们可以这么做:
1、适当运动一下,放松一下身体
《世界日报》发表过一项研究:
经常运动的人会比“四体不勤”的人快乐感多出52%;足够运动的人的快乐感,比不运动的人多了29%。
在我身边,那些活得开朗阳光的妈妈,大多都热爱运动。
每天或周末有空,就出去走走路、跑跑步、打打球,或在家听听音乐舒展一下身体。
当所有烦心的事情挥发成汗水时,心里那些负能量就不药而愈了。
2、找点喜欢的事情做,充实一下自己
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妈妈的故事。
曾经的她也为女儿的叛逆、厌学头疼过,一直纠结其中发现自己只会越来越生气郁闷。
便决定“不管”:既然女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,大人该劝的劝了,就做好自己的事情吧。
于是她决定要捡起自己荒废多年的美术专业,报考研究生,延续自己的梦想。
令人意外的是,当她因为拥有喜欢的事情做,整个人的状态得到提升时,女儿也受她的影响,变得积极主动。
其实跳出来看,养育孩子不过是自己一生中诸多事情的一件而已。
过好自己的人生,才能不辜负岁月漫长。
3、遇事不焦急,放宽一下心情
有人说,真正的富有是内心安宁。
孩子的成长自有他的节奏和规矩,再急也没有,除了一步步来,没有其他有效的办法了。
所以遇到孩子的事,不如放宽心,静静想,慢慢做。
有时候越耐得住性子,踏踏实实地思想教养孩子的方法和技巧,越容易走到正轨上,给孩子一个更好、更健康的成长环境。
调整好心态,多一些和气,孩子才有可能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,生活越来越舒心。

每一个孩子的成长
本应是父母一场爱的“合谋”
光靠一个人出力,她只会出蛮力,最终吃力不讨好,影响孩子的健康和幸福。
所以,请不要轻看父母之间的配搭。
只有父母双方互相扶持,互相尊重和爱护,竭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有温度有爱的家庭环境。
孩子才会愿意“听话”,在动荡不已的青春期紧紧抓住父母伸出的援手,迈着稳健的步伐向未来的日子奔跑而去。
作者:翘翘妈。宝妈一枚,教育学深度爱好者,期待用自己的文字,治愈自己,及每一个人的心。新东方家庭教育(ID:xdfjtjy),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,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,分享可吸收、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。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。
创业项目群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sum5080 备注:小项目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xfxq.cn/5002.html